院长致辞
1988年5月,“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立拉开了中国高新区的建设序幕。 截至2021年底,国务院已经批复成立了16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特区群落”。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与此同时,高新区也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与创新人才。
当前全球创新的基本趋势之一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科技创新集成发展。而高新区发展的适宜状态则是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秀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这些未来的科技领军企业需要具备离开高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也能在一般的条件下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聚集包括大学、研发机构、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集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通过创新动力机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近二十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和研究中国高新区成长的历程,不断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区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今后的发展将由今后的实践去决定。我们将继续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将我院建设成为聚焦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开发和转化研究的一流智库,将继续丰富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马化祥